父母總是打壓,批評,瞧不起我,以後我該怎樣自信生活?

心理健康时间:2023/03/25 16:30

阿剛

阿剛

#幽思墨嵐

首先需要先來分析一下父母這樣做的根源。如果父母一貫的打壓,批評,瞧不起孩子,一方面源於父母的原生家庭。好多父母都沒學過心理學,也不懂家庭教育,不知道該怎樣跟孩子說話,那麼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從何而來,有一大部分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感同身受,耳濡目染無意識的習得,當自己做了父母后,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那些言語會自然而然的用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在小時候長期被批評,打壓的語言薰染訓練,所以不經意就習得了,而且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如同。所以如果遇到這樣的爸媽,你就想想他小時也是飽受這樣的折磨的,你就會心理平衡了,也就不會很受傷了!

另外如果父母一貫的批評打壓自己的孩子,說明父母內心情感的匱乏,簡而言之就是自卑。他們容不得孩子犯錯,試圖想通過孩子的完美表現來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一但孩子表現不能如願,他們就會有一種失控感,於是引發不良情緒進而批評指抱怨,而且好多這樣的父母還會無端放大孩子的缺點,對於孩子的優點反而視而不見。

知道了吧,這大多是父母的問題,不全是孩子的錯,那麼作為孩子該怎麼辦?認識我剛剛分心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樣的話你不會因為他人的行為不當而自傷。當然啦如果錯在我們肯定也要虛心接受啦,但是如果意識不到,長期的批評打壓會導致一個孩子形成嚴重的自卑心裡,並逐漸放大自己的缺點,認同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 「笨孩子」 。

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幫孩子樹立起自信心,就是在學校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和幸福,愛生活,愛社會,多為社會多貢獻,那樣就能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增強自信心,建議去當志願者,真的。

最後一個法寶就是讀書啦!多讀讀心理方面的,哲學方面的,需要推薦的話建議讀一下《人性的弱點》《自卑與超越》《生命的重建》[加油]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你重拾自信心。

#三嘟育兒日記

這就是所謂的「打壓式教育」。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總是喜歡採取另類的方式,什麼都反著來。

把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永遠是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孩子,以達到刺激自己孩子的目的;

對自己孩子說難聽的話,美其名曰「激勵」;

本來心裡想的是為孩子好,從嘴裡說出來就完全變了一種味道。

「打壓式教育」貌似在他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殊不知這種教育方法特別容易造成兩種極端的後果。

1、對心態好的孩子來說,打壓式教育對他們真的有用。他們會把父母對他們的貶低當成目標和動力,一點點去努力改變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2、對心態不好的孩子來說,打壓式教育不但對他們沒用,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通常這類孩子會極度不自信,敏感,多疑,嚴重的自我否定,甚至會仇視父母。

豆媽想說:

孩子,如果父母總是打壓,批評,瞧不起你,你可以先試著和父母交流溝通,把自己心裡想說的話說出來。

如果和父母交流溝通無效,建議先忽視父母的一些話和行為。自己只管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努力。

當你按照自己的方法獲得成功時,你再和父母進行交流,相信父母會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記住:一定要讓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長!

我是金豆媽媽,育兒路上,你我同行。

#終身讀書

我給你讀一句詩吧

我選擇電話亭,多少是非恩怨,雖經於耳,不入於心。

有些話,你明知道它不是對的,你為什麼還要聽進去呢?人吶,長大了,圈子就大了。耳邊的聲音也多了,就必須要學會挑挑揀揀,找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聽,沒用的就別再聽了。人生苦短,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好。我喜歡往前看。因為,過去的事情,再怎麼回憶,我們也掌控不了。當我們把握住未來,也就沒有人對我們指指點點了。

更何況,你都大學了,也只有這個寒假是你和你的父母相處最長時間的時候了吧,以後就沒有了。以後,你就「解脫」了。

自信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追求來的。永遠不要把不自信怪在別人身上。從別人的言語中認識你自己,只能說明你沒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父母說的到最後都成了你的最終結果,那只能說明,你太不懂得堅持

#aubrey

不是你一個人,你身後有一支軍隊

#大徹大悟中迷茫

家庭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父母給你造成的壓力可能會影響到你,打壓、批評、瞧不起,說實話,這不是一個「合格」父母應該做的,而你做的是讓他們改變這種觀點,但你不能讓他們影響一生,自己努力、自信是改變的唯一方式,至少你擁有改變的動力,不為改變全世界,至少可以改變你父母對你的評價

#心理諮詢師Amy

一、從心理上與父母分離;

從心理上分離不是單指搬出來獨居,更多的是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區分於父母單獨存在的人。

心理上分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個人心靈成長的必經路。先要一點點感受自己對每件事的情緒感受及產生的原因;其次看一些心理歷史相關的書籍,邊閱讀邊思考,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最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習作是表達自己、認識自己、成長自我的最佳途徑。

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現實中找到一個特別感興趣的愛好,制定一個可行性方案,堅定地執行下去。一是讓自己有事可做,二是提升自己的自信,獲取滿足感。

三、鏡映練習。

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或者小說,當然也可以是英語口語材料。對著家裡的鏡子或者手機視頻,大聲地讀出來。在面對自己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技能。

#未來的心靈捕手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對子女未來成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子女我們要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學習避免受到過多來自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首先,要搞清楚父母對自己的批評是符合客觀事實,還是誇大言辭。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父母都是為自己的孩子著想,本心都是希望孩子成長成才,不讓自己太操心。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因此,要判斷父母對我們的批評,甚至惡劣態度的謾罵,是出於怎樣的目的,是擔心我們,看到了我們的缺點為我們著急,還是有其他原因。如果你覺得父母說得有道理,確實自己做得不好,那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讓自己各方面變優秀,父母自然沒話說。父母可能是為自己心急,態度不好,另外不會管控情緒,不懂得溝通,與父母個性也有關有的父母就是性情急躁暴躁。但是他們心是好的。這一點應該認識到。

其次,如果自己沒有問題,父母對自己態度極差。

如果能確定是父母的問題,那就接受自己遇上了不太好的父母這個事實。畢竟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你以後的人生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先嘗試與父母溝通,看父母有沒有轉變的可能。如果沒用就自己努力學習各種技能,讓自己變強大,儘早離開父母,去過自己的生活。不要讓原生家庭的傷害持續,那樣會會掉自己的生活。糟糕的父母會影響你一生。

最後,我們都要長大,最終都要離開家,希望去外面的世界活得精彩

有些人很不幸與父母有緣無分,甚至受到家庭的傷害,這時,往往覺得孤獨絕望。但是自己不應該沉浸在狹小的世界裡,父母也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不能陪伴一生。眼界應該寬廣一些,尋找自己的生活,去結交朋友,人生很漫長總會越到喜歡的人的,擁有自己的家庭尋找心靈的寄託。

#雲夢之城

多看書,多向人請教,別跟媽媽吵,左耳進右耳出,

#猛禽950

樂觀對待,

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還是激將法呢,

父母說你打壓你……也總比有一天別人說你打壓你強吧,

所以,別往心裡去,自己多努力,

最後送你一句話~

男兒當自強。

#靈巧白雲LD

還手我吧我媽打了一頓爽多了

#閒人愚見

要自信,必須有自信的本領,你能自立自強,孝敬父母,父母怎會瞧不起你?你父母是否有點恨鐵不成鋼?還是對你要求過高?

#養生休閒

用實際行動證明給他看

#泉水出山兮

不要把父母的批評,當成是打壓、批評、瞧不起,應該看成是對你的一種鞭策,一種鼓勵!有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工作好!學習好!興許做父母的管的嚴厲了一些,管的多了一些。只要是做為孩子的,以父母的善意為出發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大。聽從父母的安排,幹好自己的事情,自信與生活是分不開的!與父母的關注是分不開的!一切自信,來源於對個人的打壓、批評、矛盾的化解。感謝打壓、批評、矛盾,世界都是你的!自信是不是滿滿的?!!!

#前面是大海

現在確實還存在父母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總是打壓、批評教育我們,是否我們做了什麼錯事,如果無論是否做錯事,經常都以這樣的方式來和我們相處的話,確實需要我們從心裡重視,現在的你提出這個問題,看來是已經成年了,那麼成年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要負責任的。

也許父母的觀點和理念我們無法去改變,那我們只好改變自己,從生活中發現什麼樣的事情是他們開心的,什麼是不開心的,避重就輕,如果可以獨立地去生活和工作,不妨換個環境獨自工作,看自己是否有獨立打拼未來的能力……

如果現階段暫時不能獨立,那就儘量減少在一起的時間,多和正能量的朋友在一起[呲牙]

#清白的良心

這是愛之深責之切。 你正好努力跟他們看跟其他的。看不起你的人。

#熊貓君劉女士

你好呀,我是熊貓君劉女士。

我非常理解你現在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活在評價之中。讚美和肯定會讓我們覺得愉悅自信。否定和打擊會讓我們忍不住沮喪難過。這是人之常情。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勵志語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這句話曾經無數次出現。

每當我們遇到身邊人的指指點點,父母的各種嘲諷和不滿,我們就會想到這個道理,這是我們的人生,關別人什麼事?

然後我們就大步流星的向前。如同一個豁達的不行的賢者。我們不在乎他們怎麼看我。

但問題就在於,

我們真的有那麼豁達麼?

事實上,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和你我一樣,會因為他人評價而感受到情緒的喜怒哀樂的大俗人。

沒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超脫。

就算是那些笑著說「不介意」的人,心裏面也會多多少少會有點小心思。

我們連身邊朋友同事領導的評價都會敏感,更何況這否定的聲音是來自於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了。

————————————————

我的父母也是奉行嚴厲教育的人。

在我年少的時候,特別喜歡評價我,而且特別喜歡否定我。因為我不符合他們的期待。

我的爸爸拉小提琴拉的特別好,所以我在父親的理解裡,我生來就必須要做一個小提琴手,在我小學的時候,父親就幫我找名師讓我去拉琴。

他認為,他的女兒,應該像他一樣的優秀。

然而,很遺憾的是,我真的愚笨。老師怎麼教我都拉不好,怎麼打我也拉不好。

每次上完課回家。

等待我的就是父親的各種嘲諷……

但是,那個時候我真的很喜歡拉琴,我很崇拜我的父親,我也想像他一樣行雲流水的演奏。其實我真的很努力了。

我只是不那麼優秀而已。

爸爸說,你怎麼那麼弱,我年輕的時候輕輕鬆鬆就會了,這麼好的琴被你糟蹋成什麼樣了,你對得起我嘛,你看你叔叔家的女兒,人家和你一起學的,人家什麼水平你什麼水平!丟人!

我哭,哭了還要繼續拉琴……

最後我都小提琴都有恐懼了,不僅僅是對小提琴,對所有肉聲樂器都有了恐懼,恐懼到我聽大提琴聽二胡都會頭皮發麻……手都會抽筋的那種……

因為每一次,我都會想起我爹恨鐵不成鋼的眼神。如針扎一般刺在我心。

直到有一天,我用美術刀割斷了弓……

我毀掉了我爸爸給我的他最愛的那把昂貴的珍貴的小提琴。

我再也不想拉琴了,這輩子都不想拉了。我爹心疼的不行,因為這是他唯一的寶物,他沒有想到我會用這種方式來對抗他的否定。

從此以後,爸爸再也不讓我拉琴了。

他也再也不提小提琴這三個字了。他也再也不拉琴了。那以後的很多年,好像有種東西就從此橫梗在我們父女之間。

後來過了很多年以後,我長大了,獨立了,我還是辜負了他們。

爸爸在很久以後,很平常的一天,他突然對我說起當年他逼迫我練琴一直否定我的事情。那不愉快的過去,讓我一直自卑甚至自我懷疑的歲月,那種感覺又浮上心頭。

爸爸對我道歉。

他一直覺得對不起我。

他反思曾經對我無限的否定和責罵帶給我的傷害。他沒有想到他的譏諷和嘲笑會讓我喪失掉對小提琴的熱愛。

我爹說,他承認自己當年的虛榮。

他是個數學老師,一輩子沒有完成音樂家的夢想,他總想讓我替他站在聚光燈下,完成他意氣風發時的榮光。

父親總是想讓我替他完成他的遺憾。

可是,他理解了教育不該是完美主義,也不該是把自己的女兒當作自己影子。他說,他當初該尊重我,而不是最嚴厲的打壓批評否定來對待我。

我理解我的父親,我至今也很尊敬他。

但這句道歉,我等了快20年。

其實,如果爸爸當初沒有那麼嚴厲,沒有那麼逼迫,我也許會很喜歡這個樂器,它可以陪伴我成為我音樂的朋友。

而不是讓小提琴,成為了我音樂的噩夢。我後來自己學了很多樂器,但是,一看到小提琴,仍舊會有條件反射一樣的心理不適。

你看,父母的打擊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甚至父母自己也是後知後覺的。

父母會以為自己的嚴要求高標準是對孩子的負責,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擁有比自己更好的前程。甚至是為了讓孩子滿足自己的虛榮。

孩子終究不應該成為父母手中的橡皮泥,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捏成想要的形狀。

就會不停的否定孩子,不停的刺激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打擊的愛,來讓孩子變得更好。

但這種教育方式

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在不停的否定聲音中,我們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慢慢的,我們甚至會不自覺的把那些否定的聲音內化。

我們會覺得很憤怒很不甘心

也會覺得很自卑。

甚至有人會變得特別敏感,聽到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就會戰戰兢兢,哪怕努力的告訴自己別人說的話是別人的,自己不在乎就好了,可是我們還是會被影響。

你也是一樣的。

你努力的在擺脫父母對你的幹擾,但是這種幹擾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你的意識裡。

你拼了命的往前跑,

想把那些否定都拋諸腦後。

可是,好像又揮之不去。

因為,那些否定已經不單單存在於別人的聲音中,那些否定的聲音,已經在你的心裡了。你表面上在和你的父母競賽,但你想擺脫的,不就是那個曾經被不停的否定評價打擊的你自己麼?

你最大的敵人最後成了你自己。

————————————————

親愛的朋友。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人永遠都是社會的人,這就意味著我們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其他人,而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對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也千奇百怪。

所以,我們要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

學會在各種聲音中,找到一種平衡。

我曾經也想做到,無論我的父母怎麼打擊我,別人怎麼否定我,我都不會因此而心傷,我甚至為了不讓自己被評價所左右看了很多雞湯書。

甚至去找那些成功人士取經。問來問去依舊是那句話:有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這句話有用麼?當然有……

但其實這樣的話對於我們來說,意義並不是那麼顯著。我們總會介意的。

這是一個社會人必然的條件反射。

如果你一味的想要閉目塞聽,一味的想要掙脫評價的網。你會發現,你越掙扎,你越憤怒,你越憤怒,你就越介意。

所以,我希望你能夠先平靜下來,理性的面對你自己,學會接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好與壞的聲音。同時你也能學會樂觀的評價你自己。學會善待自己。

在這個吵鬧不休的世界裡。

一步一步的學會成長。

————————————————

我對你的建議是:

1、先學會自己去評價你自己,建立自己對自己的客觀認知。懂你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坐標軸。

這個坐標軸來源於我們自我的客觀評價。知道自己是誰,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優點和缺點。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對自我認知不深刻的人。最容易被別人所幹預,最容易對外界的評價所左右情緒,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所以你就沒有自信。

你要成長,你就要學會剖析你自己。

如同自己面對鏡子,去觀察自己。

嘗試著冷靜下來,看看你自己的樣子吧。你也許不夠好,你也許不夠漂亮,也許不夠勇敢,也許你很堅強,也許你很聰明,也許你很勤勞。這些定義需要你自己給自己加持。

當你建立起自我坐標軸的時候。你才能客觀的接納或者否定別人對你的看法。

2、聽到別人對你的評價的時候,先不要用感性和情緒去帶入,而是認真的思考,別人對你判斷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們總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不快樂。但是,我們卻很難做到傾聽和分析。

當你知道別人的話裡的真正邏輯,你才能放下你對他人評價的執念。

比如你的父母,為什麼總是否定你?

你的能力是一回事,你需要提高的地方你也需要自己去認識到並且去克服缺點。

但他們的評價完全正確麼?父母當時說出這些話的原因是為什麼?

他們是不是當時也跟我的家人一樣,有自己的深層煩惱和訴求?是不是因為隔壁家二叔家的孩子太優秀所以他們覺得自己不好所以遷怒於你?

是不是,他們本身性格上就是奉行嚴厲教育的那一派呢?是不是,他們當時生活上出現了一些他們解決不了的壓力所以才會把壓力轉嫁給你呢?

認真的去思考一下深層原因。

然後用他們的評價和你自己的坐標軸進行判斷,哪些是符合值,哪些是偏離值?

你就會對他們的聲音進行理性的理解。我們不是閉目塞聽的人。

但是我們要學會有觀點採摘的能力。這不僅僅適用於家人對你的聲音,也適用於你未來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的聲音。

理解他人,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3、學會和父母溝通。

我們對家人的愛,對他們的期待,對他們失望,都會讓我們快樂和痛苦。逃避只會讓我們更加的不安,也不利於我們心靈的成長。

我想,你一定是非常渴望被認可的,你也一直對你的家人有心結。如果你不打來你的心結。那麼就算你跑到千萬裡之外,你依舊會感受到背後的拉扯。

嘗試著和家人坐下來談一談,甚至可以找諮詢師,一家人一起在諮詢師的引導下進行親子交流。把你的現在的煩惱認認真真告訴他們,因為,這個問題,原本就該是你和他們一起解決的。

————————————————

綜上,就是我的全部分析和解答。

我們每一天都活在別人的眼中,

我們每一天都活在各種評價裡。

這是難以逃避的真相。

我們也許會自卑,會膨脹,會因此而難過失落喜悅或者迷茫。

但成長就是這樣的,我們必須要一點點的信任自己愛自己,同時也能在世間各種聲音中慢慢的變得勇敢而堅強。

加油吧!

感謝閱讀,歡迎點讚關注呀?!

#浮雲大俠真武本草

既然別人打壓能把你自信打沒了,那如果有人表揚肯定也能把你的自信弄回來……,其實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跟別人沒半毛錢關係。

然後父母也是為你好,有點恨鐵不成鋼,或者見識有限。你可能會有點不服,但不一定要做給他們看,對自己負責就行了。

如果你已成年可以適當保持距離,主要是和負能量保持一點距離,然後找一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優點,也不用完全否定自己,選擇職業上也要揚長避短。

最後多鍛鍊身體,好的身體也會讓自己更自信。如果條件還允許,可以去登一座高山,努力爬到山頂的時候,對著你腳下的山河吼幾嗓子。

#V萌先生

和原生家庭如何相處一直是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不僅和父母相處,我覺得和他人如何有舒服的相處模式也是一個人需要修煉。

一般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幸,總是想找原因,幻想要是怎樣,怎樣就好了。

但其實這種不幸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並且這種生活方式可以被自己重新選擇。

面對問題和苦惱,我們總是以為發生什麼是因為什麼,因果論的思想更容易讓大家發生不幸的事就去找原因。然後根據原因對症下藥。

例如「自己沒能成功是因為自己學歷低」、「沒能交男女朋友是因為自己一和異性說話就臉紅緊張」......然後順勢把這些不開心,不幸福歸罪於這些原因。

最後在「要是我學歷高點就好了」、「要是我和異性說話不臉紅就好了」這些幻想中繼續不成功,繼續不去交往異性,繼續訴說自己的不快樂,甚至悲傷。

但是,在阿德勒哲學看來,你的一切行為都是目的導向。

這些「不開心的存在」給你帶來了好處,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你的目的。

你沒成功是因為你不想成功,不想為了成功而損失你的休閒或者自由。

你不去交往異性,不是因為你身體有漾,一和異性說話就臉紅,而是你是怕被異性拒絕。身體只是在配合你的目的讓你心安。

甚至你想用你的不幸引起他人關注,或者用不幸獲得一些權力。一切都是為了目的,即使你自己有時不能意識到。

當你發現你真正的目的,要想解決問題或者擁有幸福,就是你想不想的問題了。

回歸題主問題,可不可以自己問問自己,是因為父母打壓,批評,瞧不起,讓你不自信。

還是你把父母的打壓等當做一個明正言順的藉口,然後讓你覺得自己不自信或者無所成就是父母原因。

然後把所有矛頭對準父母的攻擊這件事,從而轉移你真正的,比較難的矛盾。

阿德勒指出,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同時一切快樂也源自於人際關係。

如果宇宙中只有一個人,那麼他因為從沒見過他人,他會認為沒有他人是正常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孤獨,不能獲得存在感,歸屬感等不快樂的基礎。

但現實中不可能只有一個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連結,或是親情,或是愛情,或是友情。這些連結既給我們帶來歡樂,又給我們帶來不快樂。

就像所有人的靈魂是一個整體,然後被拆分無數個部分封裝在每個人體中,然後這些部分無時無刻都想還原回整體,人際關係就是回去的路徑。

正如題主提問,你的苦惱來自與父母的人際關係,那應該怎麼處理呢?

做好課題分離,人們大多數的不自信和不快樂都來源於課題不分離,或者讓他人幹涉自己,或者自己想幹涉他人。

正如父母對我們的強力幹涉。

要做好課題分離就要分清這個事是誰的課題,依據是,這件事的後果誰承擔,這就是誰的課題。

當你做好課題分離,然後做好自己的課題,不被他人影響。

極端一點,你父母打壓你是他們在做他們的親子課題,至於他們做的好不好,和你無關,既然和你無關,你也不用為之煩惱。

我們好多人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為了讓父母認可,為了讓同輩羨慕,為了別人高看一眼,或者為了別人不看自己笑話,自己的行為總是被束縛,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不開心,太不爽了。

真正的做好自己的課題,要從心出發,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活出自我,才是開心和不枉此生。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總是打著我是為他好的旗號,不斷幹涉子女人生課題。

幹涉效果不好吧,他們生氣。如果幹涉效果好,父母將迎來被幹涉人後續的強力反彈與對抗,幾個回合後,不開心甚至悲劇則是幹涉者最終的歸宿。

同理,你也不要幹涉你父母的課題,妄圖改變他們。不然,新一輪苦惱隨之而來。

因此,要想自立與快樂,一定要學會課題分離。不被他人影響自己課題,也不要去幹涉別人課題。

要記住,如果他人口渴,你只能把他人帶到水邊,但不能強按他人喝水,他人喝不喝水是他人的課題。

其實決定人自不自信的不是「他人的看法」,不然就不叫自信,而叫他信。

而是「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自己。

自從出生以來,我們一直都是用「我」的眼睛觀察世界,用「我」的耳朵聆聽世界,在人生中追求「我」的幸福。

每個人都會如此,如果「我」這一人生主語變成了「我們」,既不是利己又心不是利他心,就會在全新的準則下生活,快樂的生活。

這其中關鍵之處就是懂得真正的愛。愛就是從自我中擺脫出來,學會真正自立,只要你敢於自立,敢於去愛,你就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如果覺得上述對您有用,請麻煩點個讚,或者關注我,也可以私信我繼續探討。

#西廂必要陳坊

您好,看到您提出的問題,讓我想到了中學時代的我。

中學時代的我,曾經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父母的愛是很沉重的,批評,打壓並不是瞧不起你,而是望兒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以及恨鐵不成鋼。

一個簡單的辦法,將自己放在父母的角度。如果你是你父母,在當下的環境下,該怎麼樣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於是你會發現,要強的父母從來沒有在你面前抱怨過生活,他們不想讓你更早的接觸社會上的人情冷暖,也並不善於言表他們對你的愛意。

就是這樣的父母,只能用這種最簡單的辦法來激勵你,鞭策你。你覺得他們這是瞧不起你的表現,但其實你能說出這樣的話,也可以說明你真的被父母保護的很好,還沒有嘗到人心的險惡。

再換一個角度,如果你是為人父母,你想教育出怎樣的孩子?你如何教育出這樣的孩子?換句話說,你想成為怎樣優秀的人!你該怎麼樣往這個優秀的方向去努力!

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問題,會看見不同的風景,加油,努力吧,少年!

#罈子裡的空氣

孩子您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做主。所有的事情都是來勵練與強大我們的那顆心的。任何一種現象都有兩個面,歲月漫長,誰也不知道當下所遇到的這些是好或是壞,只有用一顆覺知的心去生活,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這裡講個小故事,希望你能受到啟發:

故事:就是有對夫妻,這位丈夫經常家暴他的太太,那他們有三個兒子。在這種環境裡長大的大兒子看到後就覺得,原來老婆娶回來是可以打的。他的二兒子看到爸媽經常這樣子毆打糾紛,然後就說,我長大了我不結婚。然後三兒子看到了,他覺得媽媽好可憐,他說我以後娶了老婆,我一定好好待她。

希望你可以從中受到啟發。

#多彩白雲UC

很難的。原家庭造成的心理創傷是刻骨銘心的,你一輩子也走不出去。

#心理師楊子

有許多父母會無意識的打壓自己的孩子,致使有些孩子飽受這種原生家庭的迫害而一蹶不振。但是,也是有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面對這類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損害,反而能夠頂住壓力,矢志努力自己。所以,面對父母的打壓,一是堅持自己、努力自己。二是對於父母對自己冷嘲熱諷,不回應、不反駁。時間長了,父母自己也會收斂他們自己的。

#多彩白雲UC

很難的。原家庭造成的心理創傷是刻骨銘心的,你一輩子也走不出去。